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 | 知来处,明去处,“衣冠大成”重现大明风华

蓓蓓 弘博网 2023-10-07


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自周代冕服之制确立,历经汉、唐、宋、元,发展到明代,博采众长,集历代之大成,崇古而不泥古,擅长创新流变,成为中国近世服饰艺术的典范,凝聚着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


2020年9月29日,公众期待已久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正式在山东博物馆拉开帷幕,为观众带来一场明朝服饰端庄仪态与宏美气度的视觉盛宴。此次展览由山东博物馆与孔子博物馆联合展出,共选取两馆馆藏有代表性的明代传世服饰,辅以古代书画、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瓷器等共80余件珍贵文物,主要展现明代服饰礼仪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相关链接:探展 | 展览亮点提前看!来山东博物馆赴一场明代时装秀


展览开幕式服装设计展演


开展当天,弘博网走进展厅当中,在与两位策展人的对话中,得以从“衣冠大成”中看到一个无与伦比的大明风华。


弘博网对话“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策展人


一场服饰展

半部明代史


以中华传统服饰为代表的东方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的宝库中独树一帜。明代服饰上承周汉,下取唐宋,是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典范,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时代久远、保存不易,明代服饰存世量较少,且多为墓葬出土,因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面料破损,颜料褪色等情况。对于明代服饰的研究,人们长期只能借助书籍、墓葬出土、古代绘画拼凑其模糊的轮廓,难以了解明代服饰的真实原貌。而孔府旧藏明代服饰作为历代衍圣公家族妥善保存的服饰,实物大多保存完好、色彩鲜艳,并且涉及明代不同时期,堪称半部明代服饰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孔府旧藏明代服饰大部分由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所藏,也使得山东成为国内乃至世界明代服饰收藏的“领头羊”。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山东博物馆便开始着手以古代服饰为主题策划相关展览。近十年,山东博物馆更是发挥这一馆藏的优势,分别于2012年、2013年推出了“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与“大羽华裳——明清服饰特展”,使大部分孔府旧藏明代服饰得以真正、全面地展示在公众眼前。


“在两场服饰展览之前,大多数观众对于明代服饰的形制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大家对于明代服饰的了解大多都来源于古装剧中服饰的呈现,但古装剧往往模糊了不同朝代服饰之间的区别。因此,我们在2012年、2013年分别推出这两个服饰展,通过对明代服饰的展示,使明代服饰这一概念得以为更多公众所熟知,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好评。”负责此次展览内容策划的山东博物馆书画部主任于芹向弘博网介绍道。


相对于“斯文在兹”“大羽华裳”两场展览,此次“衣冠大成”展览则进一步将视线集中在孔府旧藏服饰中的明代服饰上。孔府旧藏的传世服饰包括明、清数以千计的衣、冠、袍、履等,其中明代服饰最为珍贵,涵盖了朝服、公服、常服、吉服、便服等服饰种类。其多样的款式、精美的图案纹样、精湛的工艺手法,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工艺、审美等社会的多个方面,对研究和了解明代服饰的发展史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因此,此次展览消息一经公布,便引发了众多历史、服饰爱好者的关注。


海报


不同服饰折射出的

国家制度与社会生活


据了解,此次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序厅、明代服饰展示以及创新设计展陈空间。其中,序厅主要简述了中国服装发展史,以便观众理解明代服饰在整个中国服装发展史中的特点和地位。“知来处,明去处”则展示了以“白色暗花纱绣花鸟裙”为元素创新设计的“十二色花鸟裙”创新区,将古代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呈现在观众眼前。


第二部分明代服饰展示作为此次展览的核心内容,通过“垂衣天下治”“华锦庆嘉时”“香霭入长裾”三个单元,分别展示了明代制度服饰、嘉礼服饰和日常起居服饰,从礼仪文化、织绣技术、服饰多样化发展等角度表现了明代服饰的风采与魅力。



第一单元“垂衣天下治”

讲述明代服饰文化体系中“礼”文化的代表和典范,即冠服,并通过朝服、公服、常服、忠静冠服等,突出了“见服能识官,识饰能知品”的特点。


第二单元“华锦庆嘉时”

介绍了明代用于时令、节庆活动、寿诞、筵宴等各种吉庆场合的吉服,其上多绘蟒、飞鱼、斗牛、麒麟等图案,多使用大红等喜庆色彩,是展陈中色彩最华丽,图案最吉祥,工艺最精湛的部分。


第三单元“香霭入长裾”

展示了日常便装,这类服饰淡化人的身份等级差异,更强调服饰的实用性与舒适性,注重色彩搭配,讲究美观,追求时尚。明代男女便服的款式种类繁多,男子便服主要有道袍、直身、贴里、曳撒、褡护、襕衫等,女子便服主要有衫、袄、裙、比甲等。


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裙 


谈及展览背后的叙事逻辑,于芹主任表示,之所以如此安排单元架构,一方面是想向观众展示不同的服饰类型,另一方面则是为观众呈现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明代服饰制度的变迁。明朝立国之初,便将服饰制度的确立作为巩固江山社稷的重要举措,后经多次补充和修订,最终建立起一个等级有序、规制浩繁的冠服制度:



展览第一单元中的明代官员服饰便是这一制度的典型代表,不同品阶的官员须严格遵守相应的服饰规范。


第二单元的吉服虽然在明代并未进入冠服制度之中,但在各类典章政书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其款式、纹饰也往往需要与穿着时间、场合相对应。


第三单元所展示的明代日常起居服饰,不同于“贵贱有别、上下有等”的官员服饰,也不同于繁复绚丽的吉服,完全不受冠服制度的约束,更强调舒适性与功能性,追求款式的简洁与穿着的方便。


展览如此划分,也符合士人从身外的社会法则到内心平和的精神追求过程。


除了展示服饰本身,此次展览也融入了山东博物馆对其馆藏服饰的最新研究成果。笔者特别注意到,此次展览的核心亮点、现今唯一传世的“香色麻飞鱼袍”在此次展览中被更名为香色麻飞鱼贴里。对此,于芹主任向笔者介绍道,“贴里”在明代是男性的基本款式,既可外穿也可内着,其特点在于“前后襟均断开,腰部以下做褶,形似百褶裙,大褶上通常还有细密的小褶,无马面”(董进《图说明代宫廷服饰》)。而经馆内专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此件“香色麻飞鱼贴里”大褶之上还有细密的小褶,并最终将其定名为“贴里”。


明 香色麻飞鱼贴里


配合展示

一场“有图有真相”的展览


面对繁复的服饰,明人究竟如何穿搭也是这次展览所特别值得关注的内容。为此,此次展览特别展出了包括古代书画、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瓷器等文物50余件(套),实景复原了明代书画中的人物穿着场景布置,全方位展示明代服饰的穿着场景、穿搭方式,为观众呈现明代人生活剪影和生活情趣。


其中,在书画的选择上,展览精选了一批所绘人物服饰与馆藏服饰相呼应的作品。例如,在“公服”的展示部分,展览展示了山东博物馆所藏的明《无款边贡画像轴》。画面中的边贡头戴展脚幞头,身着无纹饰的圆领右衽绯袍,与一同展示的“展脚幞头”及“大红素纱袍实物”一一呼应;在吉服部分,“墨绿色妆花纱云肩通袖膝襕蟒袍”实物旁陈列着山东博物馆藏《钱复绘邢玠像卷》,画像中的邢玠头戴华阳巾,身上所着云肩通袖膝襴蟒袍与实物展品几乎无差;在便服部分,展览特别展出了山东博物馆《毕自严自题画像轴》,其所穿蓝色道袍也与展览中的实物并无二致。


《钱复绘邢玠像卷》局部


《钱复绘邢玠像卷》场景复原


“我们希望通过书画展品的辅助展示,让观众对于明代服饰的穿搭有着更为直观的了解,从而呈现一场‘有图有真相’的展览”。于芹主任说道。


除了书画展品之外,与服饰搭配相关的带钩、带扣、纽扣、耳坠、戒指、发簪等装饰性文物以及用来打理服饰的熨斗、薰炉等工具均有展示。


多层次视觉隐喻

回归文物的历史语境


在策划之初,此次展览的展陈设计团队便设立了三个目标:首先,超越单纯的物质呈现,通过视觉语言揭示明代服饰背后的多元文化内涵;再者,通过展陈设计或技术手段,尽可能消除现代公众与古代服饰之间的物理、生理和心理的距离;最后,用当代的美学视角阐释中国传统文化。


“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我们立足于文本,在对文本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多层次的视觉隐喻,希望使文物回归历史语境,从而为观众揭示服饰的多元内涵。”负责此次展览展陈设计的山东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王勇军说道。


朝服、公服与命妇服饰作为明代服饰中的高等级服饰,透露着较高的社会等级与显耀的社会身份。为了将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观众可感可知的文化知识。在对这三类服饰的布展中,展览采取了空间隐喻的手法,借用中国传统建筑“轴对称”的概念,设计了两组中轴线。正对着展厅入口中轴线的视觉尽头,放置着朝服,象征着高等级权力。朝服东西两侧延伸出另一条中轴线,分别是公服与命妇服饰,对称地陈列在朝服两侧,象征着次一等级的权力,以及服饰背后的性别关系。


展厅入口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服饰的功能、风格与气质,展览形式设计团队提取了不同类型服饰的典型颜色与纹样元素,应用在空间的装饰及整体的视觉系统中。


第一单元展示等级森严的官服,提取香色与靛青为主色调,布局亦遵循了服装本身的等级关系,空间中营造出循序渐进、规整、肃穆的秩序感。


展厅


第二单元展示华丽奔放的吉服,提取牙色、绯红、靛青为主色调,呈现工艺与纹饰之美,空间中弥漫着华美热烈的气氛。


展厅


第三单元展示素雅内敛的便服,提取水色、月白为主色调,空间闲逸雅致,亲和宜人,表现明人的日常生活与情志。


展厅


在三个单元中,配合相关主题的光影、肌理与材质,脱离语境的明代服饰再次回归到官场、礼仪、日常三个历史语境中,并得以解读。


此外,展陈设计团队非常重视多感官认知与沉浸式体验。比如,为了更熨帖服饰本身“适身体,和肌肤”的温和触感,空间中多运用去尖锐化的造型,以及柔性的帷幔等装饰来渲染这种氛围。再如,吉服单元设置了一个“镜面影院”,利用镜面对称原理,飞鱼、斗牛等传统纹样在其中以充满张力的现代化视觉语言来表达,犹如置身万花筒中,多感官共同沉浸其中,感受传统服饰的现代魅力。此外,在“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裙”展示中,设计团队专门打造了一个展示空间,在呈现文物的同时,辅以复制品的还原展示,并通过多媒体动态地为观众呈现其上的花鸟纹饰,更为生动地展示这件为观众所钟爱的“梦中情裙”。


镜面影院


“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裙”展示


除了让观众在历史语境下观察服饰,并借助多媒体装置多感官体验服饰的色彩、纹饰魅力之外,展陈设计团队还设置了一些互动展项,通过关联观众的日常的生活经验,缩短观众与服饰之间的距离感。比如,展陈中的互动点,观众可通过触摸绫、缎、纱、锦、绢等面料样品,感受其中的微妙区别,有效连接观众的日常经验,解除观众与传统服饰文化之间的场域隔离。


山东博物馆展陈内容设计团队始终秉持“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设计理念。因此,在展览设计之初便开始思考如如何更好地把此次展览与当今生活相融合、如何更好地为现代观众服务。为此,展陈设计团队特别选择与独立服装设计师开展合作,从明代服饰中提取元素,以融入到现代设计中,设计、制作出更符合当今审美的创新时装,并展示在此次展览的最后一部分“知来处,明去处”,从而实现一次跨越600年的服饰美学新连接。


“知来处,明去处”展厅


文物保护

把控每一处细节


众所周知,服饰作为有机质文物,很容易因光照、温度、湿度影响而受到损害。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服饰类文物只能长期珍藏于库房,鲜少进行展出。


为了让这些精美而又脆弱的明代服饰服务于当下,此次展览在策划之初便对馆藏服饰的保存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摸底,以切实了解每一件服饰藏品的现状,并经过严格的前期专家论证,最终得以确认此次展览的展出名单。“虽然有一些服饰非常精美,但出于文物安全的考虑,我们只能忍痛舍弃,”于芹主任表示,“展览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服饰文物,都是经过专家论证,可以展出的文物。”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展示带来的损耗,此次展览在呈现服饰的方式上以平铺式为主。同时,考虑到观众的参观习惯,策展团队在展台设计上特别增加了一定的倾斜度,确保观众以一种更为舒适的方式欣赏文物、


此外,为了尽量避免温度、湿度变化对文物造成的不可逆伤害,策展团队对展示环境进行了精细的调控,“大到整个展厅,小到每一个展柜,我们都确保恒温恒湿,使展示环境达到适宜、稳定、洁净的状态”。于芹主任说道。


在灯光方面,展览严格按照博物馆照明规范以及丝织品文物保护要求,精心设计展厅照明方式,并采用多个美术灯拼接出展品的形状,以为每一件文物量身打造专属的灯光效果。据王勇军主任介绍,此次展览采用了低照度高清晰度的光照,均匀照明,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呈现更好的展示效果,让观众得以清晰地看见整个展品的全貌与细节。


展厅照明


结语

“知来处,明去处”。孔府旧藏明代服饰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更是民族智慧的展现。孔府旧藏明代服饰不仅是明代上层人士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明代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折光。同时,对古代传统服饰进行研究与整理,有益于启迪当代设计者的创作思路,设计既具有传统服饰特点,又兼具现代艺术气息的服饰,从而彰显传统民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创造属于我们民族的自信之美。


资料来源:山东博物馆

文字:赵蓓蓓

回顾往期精彩

5大亮点看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讲故事的人”有话说

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召开,推动科普工作创新发展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

博物馆教育资源如何在中小学课堂落地开花?

征稿 |《奇妙博物馆》等你来投稿!

博物馆文物展览中能否引入当代艺术作品?

从前有多慢?去湖南省博物馆看“宋朝人的慢生活镜像”吧

江苏省最新博物馆教育示范项目名单公布,苏博三项项目入选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